曾經有一位大哥跟我說:「我才不要去做什麼篩檢,不知道多舒服呀。」
初聽到這句話,我嚇了一大跳,明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生活品質會好很多呀,怎麼像鴕鳥一樣逃避呢?真是太不勇敢了。
工作久了,看到很多人,在醫生宣告病情之後,角色就瞬間轉化變成病人。
明明走進診間之前,他還是大家族的一家之主,可是一分鐘後,可能他連自己的病情都不能知道,對生活再也不能自己作主了。
漸漸的,我開始稍微能體會那種心情,好多時候,一個人被診斷,就被貼上「病人」的標籤,剝奪了許多原本的能力,彷彿前一刻的那個人消失了一樣,他不再是他自己,而是一個病人。
何況那位大哥,是撐起一個家庭的強壯支柱,他不允許任何理由讓自己軟弱。
之前有個阿伯,常常抱怨他的腳沒力氣不能走,可是他的腳,早就因為中風而失去行走能力,這個抱怨,似乎不只是"沒力氣不能走"而已,我努力的想著:「他到底想說的是什麼?」
某次我訪視的時候因為電腦又出問題,所以沒跟家屬拿健保卡去讀取,離開前阿伯突然問我:「妳今天不用開電腦嘛?」
我笑著回答:「哇~阿伯,你都有關心我耶。」
我回答後,酷酷的阿伯,突然露出靦腆的微笑,那一刻的他是照顧人的助人者。
凱博文在「談病說痛」書中有一段寫到:
而是要協助慢性病患者,和他們身邊的人,去看清楚這個疾病有什麼個人的意義,在他們的生活、醫療照護當中起作用,進而正視、應對,也就是接納、主導、改變。我認為現在講病人的「自主動力」(empowering),就以這為基礎。
有些人會把empowering寫成"賦能",不論是「自主動力」或「賦能」我覺得都是很好的翻譯。
賦能在不同階段,也有不同的任務。
台劇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中,長期受疾病困擾的應思聰問社工:「為什麼是我?」
社工回答:「因為你比較勇敢」,因為他們的關係夠信任,所以這句話軟化了應思聰。
如果這個時候,彼此關係不夠緊密,或是對方正處於"已經努力,努力到沒力氣"的時候,也許就要先緩緩。急著要給對方力量,回答:"因為你比較勇敢",恐怕效果就會很糟糕。
深深覺得empowering是個不好拿捏的東西,太用力會碎,太輕又顯得虛偽,我每次都用的很小心。
可是常常在無意間,講了一句什麼,這個empowering就自己溜出來了,有點調皮。
本日點歌:how could anyone (中英歌詞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