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摯愛離開時,留下的人如何繼續生活?
前陣子,我收到一封訊息。
傳訊息的人,是一個多年未見的女孩。
我們相約見面。
眼前的她,早已長大成人,氣質優雅,如同小仙女一般美麗。
她笑著告訴我,自己後來遠赴國外學音樂,這次回到台灣,是為了舉辦音樂會。
那一刻,我心裡浮現許多畫面:十多年前,在一個看得到海的小山坡上,我認識了她的父母——一對藝術家情侶。
第一次見到她時,她才五歲,靦腆地躲在餐桌下,用一雙好奇的眼睛偷偷望著我。後來我們慢慢的熟悉,她會甜甜的叫我思嘉阿姨,某次我去探訪時,她拿出自己畫的小卡片送給我。那些稚嫩卻充滿靈氣的線條,讓人一眼就看出,她承襲了父母的藝術天分。
然而,時間慢慢流轉。她的母親因病離去,留下摯愛的伴侶與年幼的她。
父親是一位藝術家,感受性敏銳,愛人離去後,他依舊深深地愛著她。悲傷在他身上有著各種樣貌:有時,他帥氣的騎著重機,去他們曾經踏足的每一個角落,彷彿只要風聲夠大,就能聽見她的回音;有時,他半夜騎到山頂,對著天空發呆,靜靜地坐到天亮,像是在與星辰低語。
可他不是只有悲傷。
他也用盡全力守護那個孩子。他會牽著孩子的小手,陪她第一次走入小學校門,為孩子準備餐桌上的食物,假日帶孩子去海邊玩。那些日常的溫柔,就像一縷縷光,從縫隙裡滲出,照亮了孩子的生命。
外人或許擔心,母親不在了,孩子是否會缺乏照顧,她的親戚曾經要我勸勸他:「快點走出來,小孩還小」。
但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愛。
父親的陪伴、長輩的支持,再加上母親在離開前刻意培養孩子獨立的心意,這些力量交織在一起,像一張緊密的網,溫柔地托住了她。
如今再見,她已經蛻變成一位優雅的少女。她用音樂延展生命,把愛化為旋律,在舞台上閃耀。
而我彷彿仍能看見,當年那個躲在桌下的小女孩,手裡緊握著一張畫得歪斜的小卡片,眼睛裡閃爍著光。
母親留下的愛,父親守護的深情,終究沒有消失。
它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,靜靜地流動在她的生命裡。
而我,很慶幸能一路見證這段故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