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在家生活,在地安老:阿福阿公的午後

阿福阿公八十多歲了。

清晨,他習慣坐在門口,看鄰居提著菜籃走過小路;午後,他會在客廳裡打盹,任由夏天悶熱的暖風從窗戶吹入,客廳老舊的風扇慢慢轉,讓吹著他的髮稍,耳邊是後方樹林的鳥叫聲和蟬鳴;黃昏時,他最喜歡有人陪著走到小廟口,跟熟識的鄰居聊幾句。

有時候,最小的孫子會跑到他面前,揮著小手說:「阿公,你看!」手裡拿著剛踢飛的小球。阿公笑著摸摸孫子的頭,笑聲混著晚風,飄散在巷子裡。

他常說:「我只是老了,沒有生病」

這樣的日子,看似平凡,卻來得不容易。


阿公沒有什麼重大疾病,但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。走幾步路就得停下來喘氣,手腳不再靈活,連端湯匙都變得吃力。家人把飯菜切碎,煮的軟爛,端到他手邊,他卻常常只吃幾口就放下。

這些年來,他因為小感冒或摔跤,反覆進出醫院。病房裡的消毒水味道,陪著他度過無數個夜晚。剛回到家沒多久,又得再跑一趟急診。家人心疼,卻也無能為力。

過年前,阿福阿公又因跌倒送醫,這是第一次,阿公沒和老婆一起吃年夜飯,和兒子在醫院渡過;那天的年夜飯,阿嬤吃到一半默默的回房間偷哭,這些,孫女都看在眼裡,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安慰阿嬤。

出院前,醫師對兒子說:

「現在健保已經把『衰弱老人』納入安寧療護的收案條件了。這不是放棄,而是希望阿公能活得更好、更舒適。安寧療護尊重的是『生』,在乎的是活著的每一天。」

這句話,像一道縫隙裡透進來的光,改變了阿公與家人的日子。


出院後,護理師借阿公一台高背輪椅,讓他能偶爾外出透氣。休養一陣子、疼痛改善後,再加上逐步的訓練,他已經能坐一般輪椅外出,甚至偶爾還能推著輪椅走上幾步。

飲食指導也讓阿公開始增加進食量。

雖然身體依舊隨著年歲逐漸衰老,但生活品質卻一點一滴改善了。

他再也不用盯著病房天花板發呆,而是清晨坐在門口,看陽光灑進巷子;午後在院子裡打盹,聞著桂花盛開的香氣;傍晚住附近的女兒推著他,阿嬤牽著孫子的手,一起慢慢走到小廟口,聽長凳上的老人家閒聊。

醫院的冷氣聲與點滴聲,漸漸遠離了。取而代之的,是鍋裡滷肉的香氣,是小孩的笑聲,是熟悉土地的氣息。

阿公再一次笑著說:

「我不是病人啦,我只是老了。」


安寧療護,並不是一個關於結束的名詞,而是一個關於延續的選擇。

它讓衰弱的老人,不再只是醫院裡反覆進出的病人,而是院子裡曬太陽的阿公、餐桌邊等待開飯的長輩。

生活的意義,不是延長日子,而是讓每一天,都能被好好度過。

在家生活、在地安老,正是這樣的心願:

讓愛的人,能在最熟悉的地方,安心慢慢老去,仍然能帶著笑意說出一句——「勁好(真好)。」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沉默的孩子

 在死亡之前,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脆弱,不只是病人,也包括家屬。而孩子的脆弱,有時候不是哭喊,而是沉默。 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說、不曉得怎麼說;也可能是因為心裡太多複雜的感受,不敢、也不能表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