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死亡之前,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脆弱,不只是病人,也包括家屬。而孩子的脆弱,有時候不是哭喊,而是沉默。
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說、不曉得怎麼說;也可能是因為心裡太多複雜的感受,不敢、也不能表達。
在陪伴一個個家庭的過程中,我常常會想:還有沒有其他辦法?我們能不能再多做一點?例如:邀請學校的老師加入,成為孩子的一份支持;社會資源是不是也能幫忙分擔。
當然,即使什麼都沒做,也沒關係,只要好好陪伴,就是最重要的事。
然而
如果有機會讓一個家庭和解,或是有機會讓彼此靠近一些,這些片刻或許能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安定的種子。
等他們長大回望自己的生命歷程時,能比較平靜,不必被遺憾困住。
當父母沒有機會好好道別就離開,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遺憾。
尤其當病情發展不受任何人控制時,那份無力感更會放大;孩子很可能因此選擇「不去想未來」,因為未知太令人害怕,只好把心門關上。
我常常想,孩子心裡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:
-
「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?」
「是我多做了什麼嗎?」
「是不是我少做了什麼?」
「是不是我不值得被愛?」
-
「你們為什麼要離開我?」
會不會孩子有什麼未盡事宜也想說,但是不知道要怎麼說出口?
孩子是不是想知道他是否曾經被愛過?
孩子是不是擔心家人就要離開他了?
孩子是不是很生氣?
孩子可能心裡生氣,卻連表達的空間都沒有。
這些未說出口的心情,會不會成為日後揮之不去的重擔?這就是為什麼,我們在照顧時要去想:有沒有辦法幫助孩子,把這些感受找到出口。
在安寧緩和照護裡,有一個常被提到的概念——「四道」:
-
道謝:謝謝你。
-
道愛:我愛你。
-
道歉:對不起。
-
道別:在生命的河流裡,有人先走,有人留下,但總有一天會再次相遇。
這四句話看似簡單,卻可能是最有力量的療癒。它不只是給病人的,也是給留下來的孩子。當我們陪著他們一起試著說出口,孩子才有可能在未來想起時,感覺自己是被愛過、被接住的。
在台灣,現在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,學校有輔導室、也有心理師,讓孩子在面對各種困境的時候,有專業資源可以介入,讓他們自己並不是孤單的。
身邊有家人朋友願意陪伴,還有專業的心理師、社工師提供協助。讓孩子了解:即使經歷了難以承受的失落,也還有一群人願意守在他們身旁。
離開的人用生命教我們如何去愛、去珍惜,也教我們怎麼長出力量去成長,所以我想再次邀請遇到這些事情的人,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,對方可以承受的程度內,試著多靠近一點。
也許只是靜靜坐在身邊,也許是給他們一個可以放心的空間,或者在關鍵時刻幫忙說出那些難以啟齒的話。
陪伴,不只是為了即將離去的人,更是為了留下來的生命。因為能走下去的人,才更需要被好好看見。
原本想整理台灣失親兒可以運用的社會資源,但後來想到這些資料,網路可以查到最新最可近的資訊,就不放那些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