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

最好的安排

常常遇到焦急的家屬詢問:家人住院中,病況不好,很想回家,要怎麼安排讓正在住院的家人回家呢?

通常這種情況,大家都不好受,住院中的人,身體很多痛苦,即使醫院努力,為了緩解病人身體的不舒服,為了那些痛苦,安排更多檢查與治療,住了單人房,或是換到安寧病房,但心理上對回家的渴望,仍然是無法被消解。更別說住院期間,家人吃不好睡不好的辛苦。可以回家,是很多人的心願。

之前遇到一個家庭,孩子們想讓媽媽回家,因此我分別和孩子們談過一兩次,目前的情況、回家後的照顧方向、需要準備的用物...、確認回家照顧沒問題之後,再開一次家庭會議,無法參加的孩子就用視訊連線大家一起談,談了一兩個小時,每個人把自己的疑問都一一提出,我們針對疑問解答,有了初步的共識,決定要不顧一切的讓媽媽回家,但是年邁有威嚴的爸爸,在會議最後一字一字慢慢的說:「你們要確定耶,這個決定很重大。」

隔天孩子們安排行動不便的爸爸到醫院探視媽媽,爸爸在看完阿姨之後,也同意讓阿姨回家,他用顫抖的手簽下了所有的同意書,先回家;留下孩子跟醫療團對談後續行政流程,大家用line群組保持聯繫,隔天早上預定回家時間到的時候,我跟其中一個孩子在家等,無接軌的迎接阿姨回家;到家之後將阿姨移上已經充好氣的氣電床,接上氧氣,調整好點滴流速,移除所有不需要的管路,並且貼上止痛貼片.......,一切都安排妥當,外看了解現階段的身體照顧方法、家人們也知道後續可能的突發狀況照顧方法、我的聯絡方式、之後我才離開。

隔天探視,也許是在熟悉的家中好好安穩的睡了一覺,阿姨表情明顯的比前一天舒適很多,血中氧氣濃度雖然非常低,但呼吸得很平順,一點也不喘,做了一些簡單的照顧,跟照顧者一起幫阿姨把尿布換新的順便洗洗屁屁,感覺阿姨又更輕鬆了一點;因為家人也緊張的照顧了一天,所以我請家人要輪流休息,家人紛紛表示:在家裡,想休息就可以回房間休息、肚子餓隨時打開冰箱,瓦斯開一下,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可以吃,訪客來也有地方坐,喝個茶聊聊天,已經很幸福了😊。但我還是希望他們夜裏也可以輪流讓大家好好休息,畢竟同為人母的我,很清楚知道媽媽捨不得小孩辛苦的那種心情。


就這樣,阿姨以非常低的血壓及血氧濃度,平靜的在家好多天,不痛不喘,能睡,偶爾張開眼睛看看家人。

有一天,其中一個孩子說媽媽以前很喜歡洗頭,我立刻提議:「也出院三四天了,都沒洗頭,我們來洗頭吧。」立刻就有一個孩子擔心的問:「有需要嗎?有這個需要嗎?」

我笑笑的回答:「可是媽媽喜歡呀,今天狀況也沒太大變化,我們就來洗頭吧。」

洗完頭剛好先生推著輪椅進來,在床邊握握阿姨的手,安靜的陪伴一下。

我收拾完用物之後,先生送我到房間門口說:「這一次都是最好的安排。」

我想也是。

隔天清晨,阿姨在睡夢中,靜靜的離開,一切都是那麼溫柔。


也不是每個人,都要回家才是最好的安排。

我也曾經遇到當時和我約定好要回家過最後一段旅程的朋友,最後因為家人的擔憂,仍然在醫院中度過。我去看他的時候,已經陷入昏迷的他,悄悄的傳了一個小訊息給我,意思是:只要有家人可以在一起,就是最好的安排。


順便小小聲的說:這些病人住院期間的訪視、討論、花了一兩個小時的家庭會議,全部都是健保不給付的喔。

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

默讀傷悲 Silent And Sadness ,談哀傷

最近看「比天堂還美麗」,有一個感觸:我們想幫別人扛起某樣事物,有時候,是阻礙了對方走完他的歷程。

哀傷也是,人的哀傷有很多種,即使同一件事,每個人的哀傷歷程都不一樣,表現出來的行為不同,採取因應的方法也不同。

哀傷是獨一無二,無可取代的,沒有人可以要求對方停止哀傷、也沒有人,可以替對方承擔他的哀傷。

但是如果這個哀傷,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了,適時的提醒,或提供適當的求助,是必須的喔。

今日點播:林憶蓮「默讀傷悲」


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

整理

 當親愛的人離開之後,我們都會進入一個人生的大整理。



整理自己的內心,接受他已經離開的現實; 整理親愛的人留下來的物品,面對物品所牽動的情感; 整理自己的回憶,珍藏那些溫暖的過去,試著與悲傷共存。

這些過程從來都不容易。

有的人,好像很快就整理好了生活,恢復了平靜,但也可能在日後的某一天,因為一個小小的觸動,重新回到悲傷裡,繼續下一次的整理。

有的人,卻遲遲無法開始這場整理。只要一想起要面對親愛的人留下的痕跡,悲傷就如海浪般湧來,眼淚停不下來。

有的人,每一步整理,都像踏進泥濘之中,深陷其中,費盡心力卻難以拔出雙腳。

這些反應,沒有對錯。 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,每個人的情感都是專屬的。

如果面對親愛之人遺留的物品實在太艱難,也許我們可以試試看山下英子的斷捨離概念:

當你拿起那個物品時,不妨停下來,輕輕地回想一下它的故事。 回想當初為什麼擁有它,它為你們創造了哪些共同的記憶。

然後,在心裡輕輕地說一聲:

「謝謝。」


 謝謝這個物品帶來的回憶,謝謝親愛的人曾經存在於我的生命,謝謝自己有勇氣面對與放下。

不用急著完成,因為這個過程,也許需要一輩子的時間,慢慢走,也沒關係。

願我們都能溫柔地對待自己,給悲傷一個安放的空間,也給生命一個繼續向前的力量。



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

擔心嗎啡成癮



 林小姐年紀輕輕,一直以來身體很好,去年公司健檢之後發現自己得了癌症,最近常常受疼痛困擾

今天林媽媽提到一個觀念:林小姐使用的止痛藥是嗎啡,他心越吃越重,會成癮,因此自己把六小時吃一次的嗎啡改成一天三次。

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

生命末期吃不下,不想插鼻胃管,我還能怎麼幫忙?

 最近照顧一個高壽的阿公,身體器官慢慢的退化了,這個星期,我去探訪的時候,孝順的孫子提出了插鼻胃管的想法,可是阿公和兒子都不想。

孫子說阿公肚子會餓,他在餵阿公吃飯的時候,阿公很想吃,但是吞不下去,會嗆到,他捨不得啊公肚子餓。

阿公沈默不語

一旁七十幾歲的兒子,自己也是老人了,一臉豁達地說這就是生命的過程,不要讓阿公受太多苦,不要插管,順勢也告訴兒子:「以後我一條管子也不要喔。」

瞭解他們兩個的想法之後,覺得阿公好幸福,有那麼多孝順的子孫,大家都在餵阿公著想。

但是要怎麼解套呢?

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

教出好幫手

因為把每個家屬當成一起照顧的夥伴,也暗自在尋找居護所未來的接班人,所以報名了知名講師謝文憲的「教出好幫手」課程,課前有一個作業,要讀教出好幫手這本書,並且寫指定範圍的心得。

這本書開宗明義就告訴大家:有機會陪伴著另一個人學習一樣新事物,是一種提升自己能力的成長機會,也對自己很有幫助,更是一種福氣。

看著這本書,想到一個故事:「北風與太陽」,我們想著要教人,要從我們最終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,對方需要的是什麼,去思考,先見林再見樹,當我看到目標,知道方向,才能帶領著,陪伴著對方往那個方向走。用心帶領,就像溫暖的陽光,讓旅人主動地將厚重的大衣脫掉。

對於沒接觸過要教導這個領域的人,化繁為簡是很棒的開始,我們不會要求一個新生的寶寶一開始就會跑步,一定是慢慢的,一個步驟一個步驟開始,先翻身、坐起來、會匍匐前進、肚子離地的爬行、慢慢走路、會跑了,甚至到了三歲之後才會跳要這個動作;瞭解一個人要從未知開始學習需要那麼多過程,我們就可以理解,新人一開始接觸未知的領域,將複雜的事情統整後簡單說,分段進行,會有多大的幫助。

書中也講到OJT(On the job training)五大步驟:

1. 學習前準備:教的人要先做功課。

我在憲哥身上還學到:被教的人也要做功課,例如我先讀了這本書,還要寫心得,都是學習前準備。

2. 我說給你聽

3. 我做給你看,如果過程很複雜,請記得善用「少量多餐「的方法分段講解。

4. 讓你做做看

5. 成效追蹤

另外,還有夥伴精神,用了BUDDY來說明,實在太聰明了,很好記。

1. B:態度,以身作則的傳遞工作態度。

2. U:熱情,展現自己工作熱情,用熱情感動新人,帶動對方的心。

3. D:技巧,就是剛剛說的OJT五大步驟。

4. D:紀律,遵循公司的紀律就事論事力性處理。

5. Y:年輕,用專業說服新人,創造典範來感動他。

BUDDY精神,也是自我檢視的重點,要用同樣的標準來檢視自己,在雞島過程中,是否也做到這五項?

教導技巧是需要學習的,工作上很熟練不代表自己會教,如果遇到教不好的情況,先想想看:面對未知的教導對象,我們能不能接受每個被交辦的任務?自己有沒有先做好準備?

想教好新人,有三個方向可以做:

1. 理解帶新人很重要,創造自己教學的動力。

2. 掌握好時間,遇到沒興趣的學員,如果對方真的沒意願,也尊重對方,不浪費自己的時間,將時間留給需要的人;也要學習管理好自己的時間,將工作以「重要度」和「緊急度」來分成四種,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,可以先讓新人事是,但緊急又重要的事情,最好由輔導員親自執行。

3. 學習帶新人技巧~嗯,不會就去學,這個比較容易,沒有天生的,人人都是媽生的,懂得因人而異的引導方式,就能成為一個好的引導者。

什麼是因人而異的引導方式呢?

老師在書中用員工的成熟度做了一個表格,分成四級,不同的成熟度要用不停的領導模式,有經驗的新人和全新的新人帶領的方式不同。

新進員工或缺乏動力的人,需要清楚指示;有自信激動信高的員工,就讓員工發揮自制力。

章節最後提供帶領著一些心法:學習的時間增加,所付出的平均成本就越低,這一點可以用來鼓勵新人和帶領著,一開始看不到成效沒關係,只要不放棄,一定會越來越好的。

先求有再求好,開始了之後,一步一步地讓新人做完、做對、做好;幫助新人,也是幫助自己。


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

吩坦尼穿皮貼片(Fentanyl)居家使用注意事項


如果您是因為自己或家人需要使用這種止痛貼片,搜尋到這篇文章,那麼我要先跟您說一聲:「辛苦了」

 我很喜歡幫病人將針劑或口服嗎啡改成吩坦尼穿皮貼片(Fentanyl),因為他的藥物濃度穩定,使用簡單又方便,三天才貼一次,不需要一直吃藥,就能將肚子空間空出來,吃喜歡的食物。

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

全身皮屑的皮膚照顧


 
最近照顧一個叔叔,他在治療期間發生了嚴重過敏導致全身脫屑,現在過敏情況已經沒了,但是全身脫屑的狀況還是沒改變,也因為皮膚乾燥,導致癢,甚至皮膚有不舒服的感覺。

看了家屬傳來的照片,乾燥又薄亮的皮膚是完整的,沒有其他紅疹或過敏情況,加上叔叔的狀況,我認為脫屑是身體目前使用的一種保護幾轉導致。

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

一群人走得遠

 一群人走得遠

三星鄉是醫療缺乏地區,那邊的民眾多為高齡長輩,這個月三星鄉成立一家好棒的居家護理所:「幸福居家護理所」,那是由資深的居家護理師主持的,期待他們早日開幕。

昨天和幸福居家護理所的負責人一起去拜訪宜蘭地區口碑很好的「禾樂居家護所」,聽著禾樂的學姊講著他的照護模式,如何只看病人需要而不是看健保規定,不論是訪視次數或敷料、衛材...都以病人需要為優先考量,聽得我滿腔熱血,覺得:「對!這就是我想做的方式。」,而且學姊還建議我們可以一起組讀書會,讓大家一起成長。

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

安寧緩和醫療中的家庭會議

 居家護理所上星期收到一通電話:男性76歲,平時和妻子一起住,有三個孩子,一個在越南工作,另外兩個都在台北,偶爾會回來探視。

阿伯一直以來身體狀況都很好,自從四個月前母親過世之後,他的體重就持續減輕,這次特地到醫院做健康檢查,發現已經是肺癌末期,合併有多處轉移,病人表示不想接受治療,想要去陪伴媽媽,因此堅持出院,也不願意再回醫院,妻子不知道該怎麼辦?求助台北的大兒子,大兒子經由朋友介紹,聯繫我們居護所。

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

厝邊居家護理所的由來

一些比較熟的朋友大概就知道,我一直對生死教育和安寧療護非常有使命,只要講到這些事,我會突然換了一個個性,根本是變了一個人,很認真。

如果說我曾經為了不想讀護理而出現過自殺念頭,連續鬧了七年的休學,大家大概都不相信吧。

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

新割的草

高中的時候住教會學校,學校管得很嚴,每天過著紀律的生活。

學校是在關渡的小山丘上,必須爬好多階梯才能到達,學校裡面有一塊草地,冬天的時候,早晨是一片霧濛濛的,我總覺得自己是被困在山中的小精靈。

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

帶了一條菸去訪視的護理師

 上一篇「你會幫他買菸嗎?」我私人的臉書收到了很多回應,有支持的,也有反對的,每個人的想法都很好。

基於專業知識告訴我:「抽菸對身體不好,也會影響他人的健康,損害其他人的權益。」
菸裡面的尼古丁、焦油和其他成分,已經被證實多身體有諸多傷害,尤其是吸二手菸,危害更大。

身為一個健康照顧者,我理所當然的要拒絕這個荒謬的需求。

但是我買了,而且依照他的要求,我買了一條給他。

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

你會幫他買菸嗎?

 最近遇到一個長輩,再次挑戰我的「尊重底線」

獨居的他,最近因為意外而摔斷腿了,只能困在家裡無法出門。因為覺得不好意思麻煩別人,所以只靠家中的白米煮稀飯,一天一晚,一鍋吃三天過日子,他覺得自己也不餓,不想吃。

不論用關心的、用講道理的、幫他做營養評估、討論傷口癒合機制...他都不想吃東西。

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照顧者也需要好好被疼惜

 上個月參訪「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」,全程居護所的學姊程子芸,是個有靈性,內在有強大力量的前輩,他帶著我看了好幾個個案,我們討論了很多問題。
其中有一個阿姨讓我印象很深刻,她好可愛,在照顧過程中也筋疲力竭,讓人想好好的疼愛一下。

阿姨家門口種了棉花,從來沒見過棉花的我,拍了照片想回家和小孩分享,阿姨看了,開心的說可以給我,當他知道我有兩個小孩的時候,豪爽的給了我兩朵棉花,就是一個很懂得關心照顧人的阿姨。

最好的安排

常常遇到焦急的家屬詢問:家人住院中,病況不好,很想回家,要怎麼安排讓正在住院的家人回家呢? 通常這種情況,大家都不好受,住院中的人,身體很多痛苦,即使醫院努力,為了緩解病人身體的不舒服,為了那些痛苦,安排更多檢查與治療,住了單人房,或是換到安寧病房,但心理上對回家的渴望,仍然是無...